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耳聋?南京看耳聋的专业医院
来源:南京仁品耳鼻喉医院
耳聋作为临床常见的听觉障碍疾病,不仅会直接影响患者的语言交流、信息获取能力,长期还可能引发社交孤立、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,甚至间接影响日常生活安全(如无法感知警报声、车辆鸣笛声等)。因此,一旦出现听力下降、
耳鸣、耳闷等疑似耳聋的症状,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(如传导性耳聋、感音神经性耳聋等),并针对性开展治疗;同时,日常生活中做好科学预防,更是降低耳聋发病风险的重要环节。
那么,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耳聋?
一、远离噪音伤害
长期暴露于高分贝噪音(如工厂机械轰鸣、长期佩戴耳机听高分贝音乐)或突然遭遇瞬时强噪音(如鞭炮爆炸、打雷、突发的设备巨响),会直接损伤内耳的毛细胞(感知声音的关键结构)和鼓膜,可能导致永久性听力损伤。
日常需主动规避噪音环境:如无法避免(如工作需接触噪音),应佩戴专业的隔音耳罩、耳塞,减少噪音对耳部的直接刺激;
遇到瞬时强噪音(如放鞭炮、打雷)时,需立即用双手捂住耳朵(掌心紧贴耳廓,形成封闭空间),或迅速躲到隔音较好的室内,避免噪音直接冲击鼓膜。
二、呵护耳部健康,避免损伤与感染
耳部皮肤娇嫩、耳道狭窄,不当操作或忽视护理易引发耳道损伤、感染,进而影响听力(如
外耳道炎、
中耳炎若未及时治疗,可能导致传导性耳聋)。
拒绝“掏耳陋习”:耳朵瘙痒时,切勿用棉签、发夹、牙签等尖锐物品自行掏耳——这类行为易擦伤耳道皮肤,破坏耳道内的正常菌群平衡,引发感染;若耳痒明显,可咨询医生使用专业止痒药物,或通过日常适量补充维生素A、维生素B族(如多吃胡萝卜、菠菜、鸡蛋、坚果等),改善耳道黏膜健康,间接缓解耳痒。
预防耳部感染:洗澡、洗头时可佩戴防水耳罩,避免污水进入耳道;若耳道不慎进水,可将头偏向进水一侧,轻轻拍打对侧耳廓,促进积水流出,防止细菌滋生引发感染。
三、科学清洁耳道,避免“过度干预”
耳道具有自我清洁功能,耳道内的耵聍(耳屎)可保护耳道黏膜、黏附异物,通常会随咀嚼、说话等动作自然排出,无需频繁刻意清理。
仅在耵聍明显堵塞耳道(如出现耳闷、听力轻微下降)时,寻求医生帮助:由专业医护人员使用耳镜观察后,用吸引器或生理盐水温和清理,避免自行掏耳导致耵聍嵌塞加深,或损伤耳道、鼓膜。
日常避免异物进入耳道:尤其需照看好儿童,防止其将小玩具、豆子等塞入耳道,若发生异物入耳,切勿自行尝试取出,需立即就医,避免异物划伤耳道或压迫鼓膜。
四、改善生活习惯,增强耳部“抵抗力”
身体整体健康状态与耳部健康密切相关:免疫力下降时,细菌、病毒易侵袭耳部(如感冒后可能引发分泌性中耳炎),长期不良生活环境也可能间接影响听力。
保持工作、生活环境清洁安静:定期开窗通风,减少粉尘、有害气体对呼吸道和耳部的刺激;避免长期处于潮湿、闷热的环境,降低耳道感染风险。
坚持适度运动与规律作息:日常可选择快走、慢跑、游泳等运动,增强机体免疫力,减少感冒、呼吸道感染的发生(感冒时鼻腔炎症易通过咽鼓管蔓延至中耳,引发耳部疾病);同时保证充足睡眠,避免熬夜,减少因免疫力下降导致耳部疾病的可能。
五、正确擤鼻,避免“间接伤耳”
鼻腔与中耳通过“咽鼓管”相通,不当擤鼻方式会使鼻腔内的分泌物(如鼻涕中的细菌、病毒)通过咽鼓管逆行进入中耳,引发中耳炎,进而影响听力。
掌握正确擤鼻方法:擤鼻时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,轻轻用力将另一侧鼻腔的分泌物擤出,再换另一侧;切勿用力捏住两侧鼻孔同时擤鼻,避免鼻腔压力骤升,导致分泌物逆流至中耳。
感冒、
鼻炎发作时更需注意:此时鼻腔分泌物增多,若鼻塞、流涕明显,可先使用生理盐水洗鼻,稀释分泌物后再轻柔擤鼻,减少对咽鼓管的刺激。
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,或是想获取专业的治疗建议,可
点击在线咨询医生,或拨打仁品咨询问诊电话:
025-85262032,会有专人为您答疑解惑,网上预约还可享受挂号优惠!